logo MENU
A story that the Press has been reluctant to tell
18 June 2016
A story that the Press has been reluctant to tell

(Original Article Published in Chinese)

  • 原文标题:《善良的天使》导演:在中国时,拍摄自由方面没遇到任何障碍
    • 原文出处:澎湃新闻
    • 原文编辑:孙梦文
    • 报道日期:2016-06-18

“神秘的记忆之弦,终将被天性中善良的天使所拨动。”美国前总统林肯的这句话,正是纪录片《善良的天使》的名字由来。

“中国和美国在很多方面存在不一致和冲突......但如果我们对对方有更好的了解,就可以更 聪明地去处理这些分歧......中美两国的普通人在不同领域为中美关系搭建沟通合作的桥梁, 我们希望影片能够为中美消除更多的误解。”柯文思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。

这部纪录片或将在9月G20峰会期间首映,而柯文思就是导演马尔科姆·克拉克的中文名字。

《善良的天使》主创团队在6月16日的预告片发布会上介绍称,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中美关系中 那些被主流媒体忽略、政客们不感兴趣的故事,这些故事也是生活在中美的老百姓不太适合去讲述的。

柯文思——一位长期居住在北美洲的英国人,曾两次获得奥斯卡纪录片奖,还曾在3年之内走访了4个大洲。

中美两位制作人、中美两位监制、加拿大幕后团队贡献想法和创意……通过镜头,柯文思记录了他眼中的中国和美国,讲述了令他震惊和印象深刻的普通人的故事。

呈现主流媒体所忽略的中美关系

澎湃新闻:你刚才在发布会上说,没有想到会有一大屋子的人来听你讲述这个电影的故事,为什么你对这部电影没有过高的预期?

柯文思:影片中的故事无论对于美国还是中国而言,平常在主流媒体上都不多见。我们常看到的舆论都热衷于讨论中美之间的贸易、经济,或者是敏感的政治问题。我们碰触的是主流媒体规避掉或是忽略掉的问题,这或许不在公众对中美关系认识的兴奋点上。

澎湃新闻:纪录片的主题是中美关系,在两个大国之间建立一种对话。这样宏大的视角,你也预感是不受普遍欢迎的,那是什么吸引你花费了3年时间来创作?

柯文思:当我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的拍摄计划时,它并没有吸引我。那时我简单地就把它设想为又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——需要与很多政客、经济精英、学者对话,这不是我感兴趣的。但当制作方和我沟通,告诉我他们是在通过与中美两国的普通人进行对话、来制作一部不同于以往的中美关系纪录片时,我的兴致来了。

澎湃新闻:纪录片里出现的人物主要是两部分,一部分是你反复提及的中美两国的普通人,另一部分是受访的中美政界、商界名人,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?

柯文思: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初衷就是让中美之间对彼此有深刻的了解。在我看来,与普通百姓的接触可以让我对中美关系有更好的理解。

其实中国公众对美国的了解,远远超出了美国公众对中国的了解。所以我们采访了很多美国人,看看他们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。如果我们只停留在主流媒体关于中美问题那些高高在上的讨论上,而没有去碰触一些基础的问题、没有用更多的理解和耐心去倾听普通人物的故事,可能对中美关系这个大命题是很难全面剖析的。

在中国拍摄时没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

澎湃新闻:拍摄过程中,有什么地方刷新了你对中国和美国的了解?

柯文思:我居住在北美,对美国相对了解。但在电影拍摄过程中,我们看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。我们以为,按常理来说,经济发达的美国东西部海岸会更开放,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。中国人的开拓精神在中部美国却更被包容、更被接纳。 通过电影,又增进了我对美国的理解。 之前我确实对中国知之甚少。当我刚刚介入这部电影时,很多人告诫我在中国拍政治题材的电影非常困难。但事实是,电影的拍摄过程非常简单,简单到令我吃惊。可以说在拍摄自由方面,我没有遇到任何困难和障碍,这使得我和我的团队更好地去接近中国、拍摄中国。作为导演,这是个重大的发现,刷新了我对开放的中国的认识。

澎湃新闻:在拍摄的过程中,你觉得中美普通人和政商界名人对两国关系的关切点各是什么?

柯文思:我们想要去采访一些真正了解过中国的人。我们采访了3名美国前国务卿——亨利·基辛格、詹姆斯·贝克、马德琳·奥尔布赖特。不管他们来自共和党还是民主党,他们有着共同的观点——美国需要努力去了解中国和中国人。 我们也采访了中国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,他们对美国持有很明显的开放态度,承认中国可以从美国那里学到很多。

在倾听了普通人物的故事后,我发现有些问题在中国和美国都有。对比起冲突和区别,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会有更多的相通点和共同目标。比如,他们都想生活得更舒适和富足、有更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。正是这些普通的愿望会让人们认识到中美之间没有那么多的不同,这就是电影传递的一个非常简单有力的信息。

通过电影,相信美国也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

澎湃新闻:怎么看待中美普通人物传递给你的中美之间的冲突和区别呢?

柯文思:中国和美国在很多方面存在不一致和冲突。就像纪录片中詹姆斯·贝克所述的那样:“我们当然是不同的,但不同不意味着就要成为敌人。”要知道,即便是在婚姻中,妻子和丈夫也不是在所有方面都一致。有分歧很正常,但是把分歧变成冲突就很愚蠢、危险且无意义。 所以在电影的开始,我就列出了中美很多的冲突点,我们可以大方承认“是的,当然,就是这样”。 但如果我们对对方有更好的了解,就可以更聪明地去处理这些分歧,这也是这部电影想传递的信息。

澎湃新闻:我们注意到,电影预告片里展现了中国人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一面,部分美国人再次提起“美国梦”、“美国化”的概念,甚至有人说道“中国人在接受美国的文化,他们已经用冷战打败了中国”。这些概念是不是已经不太符合当下多元世界的语境?

柯文思:影片中确实有人提到中国中产阶层的特征,甚至细化到手机、汽车、海外就业等,这也符合美国中产阶层的诉求。但我更愿意把它说成全球中产阶层的愿望,我不认为这仅仅是美国的影响,这是全球化视角下中国的样子,美国的文化自然在这里也很有影响力,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。

比如,年轻的中国人积极参加《变形金刚4》剧中演员的海选,但也有中国人认为或许在10年后中国就能够诞生像《变形金刚4》一样有影响力的华语电影。

最终,当中国文化也变得如此丰富、如此有力的时候,就可以去展现中国自己的故事、自己的传奇、自己的英雄,这些都会发生。通过电影,我们可以足够相信美国也可以从中国学到很多,因为中国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化,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历史进程也可以让美国从中受益。我希望这个电影能够改变人们的一些想法,使得人们对中国能够多一点开放接纳的心态。

澎湃新闻:有预告片发布会的暖场,你能不能透露电影什么时候会正式首映?

柯文思:我们希望电影可以在9月G20峰会期间上映,我们会去峰会举办地中国杭州做首映。那时非常多的政要、企业家、媒体聚集在那,我认为这是把这部纪录片理念推向大众、传遍世界一个非常好的契机。